7月22日至28日,公司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五人走进监利市,在304.cam永利集团“双水双绿”研究院科研基地展开实地调研,并走访监利市新沟镇各村,多方位了解“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模式及不同层次人群对其推广现状的看法。实践团努力发挥专业特长,紧密联系群众,倾听基层声音,不断探索“双水双绿”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景观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监利新沟,了解“双水双绿”概况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前往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受到了工作人员张艳妮的热情接待。队员们询问了有关监利市虾稻共作模式推广覆盖范围、发展总体目标及产业经营模式等内容,了解到加快实施“双水双绿”战略在监利市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午,实践团抵达新沟镇304.cam永利集团“双水双绿”研究院科研基地,并对基地的发展与虾稻共作模式运作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实践团从负责人袁老师处得知,基地在福娃集团虾稻田的原址上改建,占地500亩,落实张启发院士“双水双绿”理念和“三不一精准”准则,即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优势,在稻田种养中协同发展“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渔药,精准投喂,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助力监利市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实践团也认识到该模式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瓶颈,如基础设施不健全,经济效益低,气候条件不稳定……队员们认为,要保证经济效益和绿色环保双丰收,需要考虑民众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从而实现从技术到实际生产的转化。
用实践探索景观模式,用知识助力“双水双绿”推广
7月23日,实践团在科研基地展开基址调研。凌晨五点,为了记录基地全天的景观变化,实践团成员走上田埂寻找日出最佳观赏点,拍摄日出延时视频,记录田间的美好景色。队员们感叹黎明时分的光景,由于云层太厚未能见到完整日出的遗憾也很快被成群白鹭的出现所弥补。
随后,实践团开始分工进行实地调研——一组负责测量稻田、周边建筑等的尺寸,另一组则负责记录植物种类与分布,观察、感受场地景观特质。测量伊始,队员们便遇到了基地面积过大,沟凼的深度、坡度不易测量,工具有限等问题。基地负责人袁老师为实践团提供测亩仪、基地轮廓及田块编号图等,耐心讲解沟凼建设标准并绘草图示意。在袁老师的帮助下,实践团顺利完成实测。同时,另一组成员进行植物的辨识记录。队员们发现,基地内有精心打理的百日菊以及野生绿豆、莲子草、乌敛莓、芦苇等植物,内梗边种植着诱杀害虫的香根草,还有栖息的鸟类、田螺,这些自然资源以及各种农作场景都可以在探索景观模式时加以利用。
开展走访调研,观实情听民声
7月24日至28日,实践团先后去往新沟镇报国村、雷河村、横台村、红阳村、沙矶村、新红村、顺风村等地,与村干部沟通,深入当地村民家中,了解水稻、水产两种“双水”产业及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等“双绿”农产品实际推广情况。
据雷河村张书记介绍,监利市乡村振兴局于今年六月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张书记强调,“解决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将农业机械化落到实处。”
与居民交流得知,虾稻共作模式多年前由福娃集团主导在新沟镇发展,但因管理不到位,亏损严重,近几年逐渐衰落,以企业或者公司参与“双水双绿”模式的发展思路或许需要转换再升级。实践团了解到,虽然只有少数村民听说过“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但也表示若能提高收入很乐意进行尝试。多个村的种植大户都认为经营农业需要规模大才能有收益,个体小规模种养收益不高,而农旅结合更是要政策资金的支持。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备,道路没有修整规划,水系不足,电网混乱,补贴不到位等也是目前“双水双绿”模式推广之路上的较大阻力。
访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村民们亲切热情,队员们得到了很多帮助,也深深地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与淳朴,也许就是这样令人感动与纯粹的情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
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采访了各阶层人士,不仅了解到“双水双绿”模式在监利市新沟镇的实际推广情况,也让队员们对“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改造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学习新知识,努力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探索“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模式推广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添一抹青春色彩!
文字:胡琦、刘嘉雯、朱欣怡、杨劲帆、谭诗瑶
摄影:刘嘉雯
审核:克木